乐橙游戏帐号

文化周刊|苏轼主题文物展上的“宋四雅”重现宋人雅致生活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2-09

  “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上的“宋四雅”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在社会人文艺术的影响下,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雅致隐逸的生活。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如此记载,讲述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也被称为“宋四雅”。此四艺,透过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

  2月1日,“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正式在海南省博物馆对外开放,在这次展览上,“宋四雅”与“宋四家”两股宋代“顶流”齐亮相,带领市民游客回到“风雅处处是平常”的宋代。

  清茶相伴,几缕书香;兰亭古墨,风韵雅致。2月1日上午,走进省博物馆二楼4号展厅沉香别院,细观宋风文化,品赏宋代四雅,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点茶是宋代的一种沏茶方法,将碾好的茶叶末放在茶碗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再分多次注入沸水”茶艺师现场演绎点茶技艺,投茶、冲泡、倒茶展馆里茶香氤氲,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在一旁的观众陈思哲说:“在电视里看过别人点茶,觉得挺简单,但其中有很多讲究的工序,中国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活动现场,有不少特地穿着宋服、汉服来观展的观众,“粉黛佳人”回眸浅笑,低头沉思,与古香古色的环境相映成趣,让人赏心悦目。

  漫步展厅,不时能闻到独特的香味,却不见烟火。原来,是香艺师在展示宋式隔火熏香。

  2月1日,香艺师宁馨在“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上展示宋式香席。 本版照片均由海南日报记者 陈若龙 摄

  隔火熏香,飘散的是暗香。其若有若无,舒缓柔和,虽不似烧制篆香那般香气四溢,但更加有缥缈的意境。中国社会艺术协会香学艺术专委会首席香艺师宁馨说,在崇尚雅生活的宋代,这种不直接点燃的香品盛极一时。她边说边演示,先点燃一块木炭,把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木炭上隔一层云母片,最后在云母片上放香品,称为“隔火熏香”。

  在宋代,只有贵客登门等特殊的时刻,主人才会拿出珍藏的香材,用隔火熏香的品香方式,慢慢煎烤沉香、檀香等上等香品,在见香不见烟的意境里,品茗雅谈。

  宋人的挂画与如今的家居挂画有何区别?两者都有装饰空间与供人欣赏的作用,除去这两种意图,宋人的挂画还能用来交流,每到雅集、文会、博古的时候,他们会展挂出自己平时收藏的最得意名画,供文友相互鉴赏。

  宋朝对风雅理趣的追求是极致的,就连几案上的插花也能与琴棋书画相得益彰。宋人不满足于折下一枝花的直接传情,慢慢将室外花木引入室内,营造空间的生机与逸趣,用插花的方式留住花,也就使得插花和生活、情感、审美有了有机结合。

  “插花是一种点线面结合的艺术,同时,插花不求繁复,可以用生活中随处可找到的花草。”空间设计师董建向现场观众介绍插花技艺,他说,插花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宋人借花抒发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之时,以花枝展情韵,借花艺表心意。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美学生活方式,宋代插花艺术可以说是“天人合一”传统哲学观下“人文之善”的新境界。

  宋代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迅速发展,不论是瓷器还是诗词,宋代文人总能在生活中透露出高超的文化造诣,“宋四雅”活动也是如此。

  董建说,“宋四雅”的盛行与当时的社会风尚紧密相连。在那个时代,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人们对生活的品质和精神的满足有了更高的要求。“宋四雅”应运而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雅致的色彩。

  从技艺层面看,宋代的四雅艺术技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焚香时对香料的选择、火候的掌握,点茶时对水质的要求、茶艺的展现,挂画时对画作的理解、布置的巧思,还是插花时对花卉的挑选、搭配的审美,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这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为“宋四雅”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化的繁荣为“宋四雅”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文人墨客们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积极参与四雅活动,共同推动了四雅艺术的普及。

  这一时期,市民生活的兴起也为“宋四雅”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对外交流的频繁则促进了“宋四雅”的传播和发展。

  “它给人们忙忙碌碌的生活开辟了一处静谧的空间。”董建说,宋人的生活方式经过多年沉淀,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共鸣。焚香、点茶、插花、挂画,都能够以独特的方式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内涵,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在那个以文艺著称的朝代,无论是琴棋书画的艺术造诣,抑或是诗酒花茶的生活情趣,都令人无比着迷。而如今,忙碌的工作让现代人难以有更多机会享受闲趣和品味生活。

  董建认为,在跃动的时代浪潮里,更加需要宋代生活美学带来的慰藉,平衡生活中的“快”与“慢”,让内心归于宁静。

  “如果能够穿越,你想回到中国哪个朝代?”在知乎上,曾经有网友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人向往大汉,有人憧憬大唐,但多数网友希望穿越至宋朝。

  为何?打开《清明上河图》卷轴品一品,柳岸长堤,望楼饭铺,人们桥头观水、小憩闲坐,如此怡然自得是生活谁能不爱?于是有网友总结,如果有一份“幸福朝代排行榜”,宋代一定榜上有名。而“宋四雅”正是宋朝人幸福的重要载体之一。

  焚香的嗅觉之美,品茶的味觉之美,插花的触觉之美,挂画的视觉之美,四艺合一构成了风雅与韵味的生活美学。

  “我们之所以在苏轼主题文物展上策划宋四雅的展示活动,为广大坡迷观展呈现浓厚的宋风雅俗景象,就是想让更多人不只是了解苏轼,也了解苏轼所处的时代,重新还原、审视宋韵文化对现代人的启迪和鼓舞。”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苏启雅说。

  在苏轼主题文物展的东坡集市上,“宋四雅”有了新的模样。便携的点茶器具、以沉香为原料的焚香文创产品、宋朝挂画冰箱贴和明信片“宋四雅”以文创的形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香悦沉香(海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文君向记者展示了焚香文创,这款沉香线香的香韵柔软,使用时只需点燃后插入香炉或香插中,随着袅袅青烟升起,那清甜的气韵便能弥漫整个空间,让人仿佛置身于宁静舒适的自然之中。

  林文君说,沉香线香承载了沉香独特的香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这款产品远销海内外,很受欢迎。“我们打算挖掘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让每一位热爱宋四雅、热爱苏东坡的人,能在文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与寄托,领略跨越千年的魅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宋韵风雅正通过影视剧、文博展览、体验活动等方式不断“出土”,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既是一场美学的享受之旅,也是一场汲取智慧的穿越之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宋代犹如一颗璀璨明珠,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独领风骚。从海量的古籍和反映宋代生活图景的古画中,今人仍可想见,每当岁末冬寒,大宋子民沉醉于浩大的年货采购盛典之中,商贾云集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文韵味。

  腊月初八这一天,对于宋人而言,是筹备年货的关键时令。此时炮制的“腊药”,尤为独特且寓意深远,民间深信此时所采药材能赋予屠苏酒特殊的养生之效,诸如大黄、橘梗、防风等草本精灵,不仅寓含祛病延年之祈愿,更是对来年康泰平安的美好憧憬。因此,民间有俗语:腊月药成香满室,举家共饮屠苏液,寄意新年百病消,草木精华祝人寿。

  新衣裳,宛如新年里绽放的锦簇花朵,成为人人必备的“锦装”。无论贫富贵贱,老少皆在岁末换上一身崭新的华服,象征着辞旧迎新,焕然一新。那些由巧匠精心裁剪、织造出的五彩斑斓、纹理曼妙的服饰,如同街头巷尾舞动的彩虹。

  除了新衣,姿容装扮方面无论男女也乐于花费,各人头上佩戴的“缕花”堪称点睛之笔,由细腻绸布或缤纷彩纸剪裁而成的花朵形饰物,或是翩翩蝴蝶,或是振翅燕子,无不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无限的向往与追求,缕缕花影随风舞,新岁芳华戴鬓边。

  宋代的新年装饰艺术同样独具匠心,不遗余力地营造节日氛围。“门神”威武严肃,“桃符”象征吉祥,“钟馗”驱邪镇宅,“春帖”寄寓着春天的希望与生机,这些立体而富有寓意的民俗符号,共同构成了宋代人家门前的年节符号,仿佛一首首无声的诗句,铺陈在家家户户的大门之上,为每户人家带来了满满的喜庆和祥瑞气息。

  置办年货之际,醇厚美酒与丰盛美食自然不可或缺。“酒檐”承载的是沁人心脾的年酿,新年团圆之夜,杯盏间流淌出的是醉人的暖意与亲情;“羊腔”作为年夜饭桌上的重头戏,去皮除脏后的整羊经过文火慢炖,肉质酥软,汤汁醇厚,其寓意正是团团圆圆、富饶有余。

  “果子”一类的年货,则是各类水果、干果及蜜饯的汇集,从饱满鲜嫩的时令果实到甜而不腻的糖渍珍品,五彩斑斓的果盘丰富了人们的口腹享受,亦增添了节日甜蜜气氛,当然其中少不了孩童最爱的饭后甜点胶牙饧它其实就是颜色焦黄、嘎嘣脆的麦芽糖。

  至于寒冬中的取暖设备炭火盆,也就是所谓的“糁盆”,则是宋代家庭过年的温暖源泉。糁盆火热,一家人围坐炉边,共享天伦之乐,此般情境,正是年味最深沉、最温馨的体现。

  宋代的年货采买传统,讲究礼俗,实乃物质准备与精神文化的交融传承,每一个细节无不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挑选一个最具风雅、最懂风情的王朝,那当然是非宋代莫属了。宋人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风雅是浸润到骨子里的,他们会吃,会玩,懂风月,春日郊游踏青,夏日取荷听雨,秋日闻桂赏月,冬日寻梅清供,生活就是浪漫的诗与远方。今天看来,最能展现宋人幸福生活的不是棋琴书画,而是素有“四雅”之称的焚香、点茶、挂画和插花。

  焚香,是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雅事,位居“四雅”之首。宋代是一个气味文明的时代,宋人对香的喜爱,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皇室赏赐朝臣香品以示恩宠,文人士大夫之间以斗香为雅趣,富庶人家互赠名香为礼,即使市井巷陌寻常百姓,也对焚香情有独钟。我们今天常说“宝马香车”,这在两宋并非虚指,当时富庶人家眷属乘车外出,车上悬挂两枚香球,内熏上好香料,香气袭人,是货真价实的“香车”。有权势有地位的官宦之家,还会请香师调制独特配方,以与众不同的香味彰显自家身份和地位,以至于在京师汴梁和临安,很多人能够闻香识人不用看车的标记,仅凭香气便能识别这是何方神圣。

  宋代文人爱香者甚众,苏轼便是其中之一。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二十日是苏辙60岁大寿,苏轼以一块珍贵的海南沉香山子和一篇文采斐然的《沉香山子赋》作为赠礼。苏轼在文中这样写道:“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东坡先生借赞美沉香之名,咏赞了弟弟的美好品质和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后人读之如闻其香。

  饮茶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茶以药用价值为主,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明代《群芳谱茶谱小序》中这样写道:“(茶)兴于唐,盛于宋,始为世重矣。”

  晚唐时期,兴起了一种饮茶方式,即将茶饼炙烤、研磨成粉后,再用沸水冲茶、调膏的“点茶法”,这一方法成为宋代主流饮茶方式。宋人生活精致,对茶饼的制作、茶末的处理以及茶汤的冲饮,均比唐人讲究。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撵茶图》生动描绘了宋时文人磨茶、烹茶的具体过程,图中一人坐在矮凳上,转动茶磨磨茶,旁边桌上有筛茶的茶箩、贮茶的茶盒、盛茶汤的茶盏、搅拌击打茶末的茶筅;另一人站在桌边,手提汤瓶往大茶碗中点茶,然后将茶汤分至小盏,以供饮用。

  苏东坡也喜饮茶,他在放逐海南写过一首《汲江煎茶》诗,描写夜深人静之时,到江边汲水,亲手煎茶,享受茶末翻滚之乐。人生至暗时刻,给苏轼带来心灵慰藉的还是茶。

  宋代文人雅集尤爱挂画,早期挂画是指在茶会时,挂于座席旁与茶相关的画作,后来挂画的内容从单纯的茶画拓展到诗词字画。

  宋人挂画,并非简单地将画作挂在墙上即可,里边还有不少讲究。首先要选名家手笔,装裱成画轴,一间房舍只挂三两幅,几天后又会更换,这样时时更新,让人不会生厌;收纳之时,更须小心,用马尾或丝巾等柔软之物轻拂画上细微浮尘,最大限度保护画作;挂画房舍的窗户,必须糊上防风的油纸,门帘也要垂下,以免风沙扑了画卷;挂画还受季节限制,“极暑则屋中必蒸热,不易挂壁”。天气寒冷时,如果挂画欣赏,室内还需烧炉取暖,夜晚要收入匣中,免其冻损。

  何谓插花?《说文解字》曰:“插,刺肉也。”本义为刺入、扎入,后引申为放进、摆入等。古代对插花的释义无非两种:一是戴花、簪花之意;二是把花放入器皿中观赏。古人佩戴花卉的习俗早已有之,但将花插入器皿兴起于隋唐之前,至宋时达到高潮,与焚香、点茶、挂画一同成为“四般闲事”,也就是今人津津乐道的“宋人四艺”。

  两宋时期,插花不仅在以宫廷为首的上流社会成为风雅之事,也普及于一般市井。由于宋代花事十分繁荣,种花、赏花、品花已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日常,从而引领了花卉种植学、品鉴学的形成,《梅谱》《菊谱》《金漳兰谱》等各种花谱专著应运而生,插花技法及花器保养理论也散见于文人笔记和著述,对后世的插花体系及理论完善影响甚巨。

  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关于加强铜鼓岭保护区春节期间人类活动管控的公告

  海南自贸港一周大事记丨多个指标全国第一!2023年海南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

  罗增斌调研检查安全生产、保供稳价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时强调:扎实做好保安全保供应保民生各项工作 让群众过一个平安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